>>您当前的位置: 全媒辟谣
从“虚假爆料”到“交钱删帖”:揭涉企舆情敲诈真面目
2025-10-14 10:47:21   来源:“公安部网安局”微信公众号

舆情敲诈

“舆论监督”幌子下的“勒索链”

网络时代

信息传播无远弗届

 但随之而来的网络谣言也如影随形

一条虚假信息

可能毁掉个人或企业的声誉

一则不实传言

足以引发社会恐慌

  信息世界里,你看到的是知名企业的“负面信息”全城疯传,背地里,却藏着利用人为制造舆情发酵假象、编发负面不实信息、以舆论胁迫敲诈企业索要费用的黑暗面。

  带你一起了解涉企舆情敲诈犯罪。

  舆情敲诈是什么

  舆情敲诈是指通过网络平台经营自媒体账号,恶意炒作、制造企业的所谓“负面信息”,以“交钱就删”“不交再发”为要挟,以所谓“商务合作”“舆情服务”为掩护,实施针对企业的敲诈勒索犯罪。

  舆情敲诈的特点

  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、非接触性:不法分子假借舆论监督之名,实际通过恶意炒作或制造负面舆情威胁敛财。

  犯罪对象具有较明确的目标性、时机性:主要针对财经、环保、食药、民生等社会关注度高、舆情影响大的重点领域企事业单位,尤其是处于上市、融资等关键节点的大型企业易受威胁。

  犯罪方式呈现专业性、组织性:不法分子成立专门公司,进行经营管理、媒体运营、暗访撰稿、信息发布、对接删帖 “一条龙” 作业。

  舆情敲诈的常见套路

  假借“爆料”之名,恶意捏造企业负面信息、诋毁产品质量,实则以“口水战”制造流量,要挟企业提供“保护费”。

  以“舆论监督”为名,靠发帖删帖索要“公关费”。

  “恶意炒冷饭”,反复翻炒企业旧闻,牟取流量,发布涉企虚假不实信息或负面信息,胁迫企业开展商务合作。

  公然盗用企业家肖像、冒名发言,甚至冒充企业高管“维权”,误导舆论,明示或者暗示企业“付费”。

  舆情敲诈后的注意事项

  企业声誉需数年乃至数十年积淀,却可能因一条虚假信息传播瞬间崩塌。若置之不理,谣言会持续发酵;若诉诸法律,又常因取证耗力陷入 “自证陷阱”。

  即便澄清真相,负面影响也难彻底消除。这种 “违法成本低、维权成本高” 的失衡,迫使不少企业妥协,反而助长 “舆情敲诈” 蔓延,形成恶性循环,扰乱市场秩序、破坏营商环境、削弱经济活力。

  因此,一旦遭遇舆情敲诈,企业可按以下几点应对:

  保持冷静,先核实情况

  遇到负面舆情时,企业应先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而不是急于回应或妥协。可以联系法务,评估影响范围。

  固定证据,为法律维权做准备

  截图、录屏:保存原始文章、视频、聊天记录等。

  公证取证:通过公证处对网络内容进行证据保全,确保法律效力。

  联系平台投诉:向发布平台举报不实信息,要求删除或限流。

  依法维权,不纵容敲诈

  起诉名誉侵权:如果内容严重失实,可提起民事诉讼,要求道歉、赔偿。

  主动发声,用事实反击谣言

  企业可通过官方微博、公众号、新闻发布会等渠道,及时澄清事实,避免舆论被恶意引导。

警方提醒
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

言论自由不等于造谣自由

监督权也不能成为谋私利的工具

网民应增强法治意识,理法上网

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

让网络舆论回归理性与法治

是大家的共同期盼


【编辑】:杨春晖
【责任编辑】:杨丽

宁夏新闻网(www.nxnews.net)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

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-2012 NXNEWS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
地址: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:750001 新闻热线:0951-5029811 传真:0951-5029812  合作洽谈:0951-6031787